內容創業早已不是新鮮詞匯,越來越多的垂直領域內容電商項目正在煥發出活力,“故事電商”SSAM正是這股潮流中的一員。
作為一個在中國留學的韓國人,SSAM創始人姜捧球利用這樣的優勢,從“做中國消費者身邊的韓國朋友”入手,同時抓住用戶越來越愿意為內容買單的機會,將SSAM打造成區別于交易電商的內容電商,讓消費者在觀看圖文、TV、直播等故事展示形式的過程中,產生購買的欲望,同時接入韓國品牌商品,直接接受轉化下單。
其上線3個月內積累30萬用戶,與之合作的韓國品牌也達到數百家。此外在其上線1個月后,還獲得韓國科技孵化器DREAMPLUS 300萬美金的天使輪投資。
“初期沒有盈利的打算”,姜捧球認為,在創業前期最需要的是創造自己在消費者眼中的價值,初期目標不應該是銷售額,而是持續產出優質的內容以及如何完善服務。
故事從哪說起?
優質的內容對用戶的吸引力已經不容忽視。不過,在內容產出方式上,創業平臺們的做法卻大相徑庭。
曾經在零廣告投入下創造2億多銷售額的小紅書,就是典型的UGC社區電商模式,通過社交信息流方式,將線下閨蜜逛商場時的沖動消費場景搬到了線上;而通過社交平臺發布時尚穿搭、健身、美容等領域原創內容積累用戶,再引導用戶消費的山茶花,更偏重于場景化的推薦。
SSAM選擇了更窄的人群進行“突破”,只瞄準崇尚韓國文化和時尚的年輕人,為消費者提供有關于韓國的潮流資訊以及真實的生活場景。當然,這與姜捧球本身的經歷密不可分。
作為一個來上海留學并生活了16年的韓國人,他看到了身邊不少朋友對于韓國文化、品牌有著濃厚的興趣,隨著消費升級,各種跨境電商平臺滿足了他們一部分購物需求。但姜捧球覺得,就跟現在自己仍會迷失在上海的街頭一樣,消費者通過跨境平臺購買“爆款”商品,但也許并非當地真正的流行文化,這是消費升級的“偽命題”所在,也是他的機會點。
?
“很多當地文化需要當地人才能真正了解,我們團隊很多都是韓國人,所以在內容和故事上可以更加專業和專注”。姜捧球介紹,SSAM團隊有80人左右,將近一半人力都投放在內容產出上,他根據美妝、服飾、生活服務等類目進行內容團隊分組,為了讓韓國故事能容易被中國消費者接受,每個攝像組都至少配備一名韓國人和一名中國人進行內容創作。
要爆款還是要長尾?
兩年前的跨境電商佼佼者、有1000萬用戶的蜜淘如今也倒下了,這讓姜捧球更加堅定自己的認知:“用戶多不一定就完全好,主要還是要看平臺和用戶產生的連接深度”。
利用電商打造爆品的模式來解決產品庫存,降低采購成本,是很多跨境電商采取的經營模式,這樣的模式可以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流量,但是當沒有特色和長尾商品支持的時候,爆款商品極易讓平臺陷入價格戰怪圈。加之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新稅制還不明朗,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堅持做爆品很難生存。
因此,同樣在切入跨境這個口子時,SSAM選擇繞開做爆款的路線。
SSAM采用B2C垂直自營模式,并無第三方商家入駐。它在首爾建倉,以國際直郵的方式送達消費者手中,周期需要5~10天。目前,SSAM上有數百家韓國品牌入駐,除了當下大熱的品牌,也不乏一些對于中國消費者而言有些陌生的品牌。
以“Eone The Bradley”觸摸手表為例,它在國內的知名度并不算高,SSAM卻很花心思去呈現品牌的故事:品牌創始人在與接觸盲人時受到啟發,設計出可供盲人隨時隨地使用的觸摸式手表,并將此款手表以因參加戰役失去視力,最終經過自己的努力奪得2012年殘奧會的金牌和銀牌的Bradley time piece命名。
?
“這個表在SSAM上線了30天賣出了10塊,數量雖然不多,但這是在SSAM剛剛起步且售價比別的平臺貴1000塊前提下完成的,說明還是有消費者愿意為這些品牌背后的故事買單”。姜捧球計劃中的SSAM不是銷售商品的平臺,更重要的是將品牌的故事將給消費者聽,這也成為SSAM去與更多品牌談成合作增加了砝碼:“雖然我們失去了價格優勢,但這也讓我們采購投入非常小,更沒有庫存的擔憂”,對于品牌來說,入駐SSAM并非以創造銷量為目標,而是品牌形象露出的另一個途徑。
所以在SSAM上,并不搶先介紹最新流行的商品,而是利用本地優勢,介紹更具當地特色的韓國品牌,這也讓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避開了與一些跨境平臺的正面競爭。
只推薦不搜索
山茶花的創始人宋墨馨就曾在采訪時透露,針對現在很多有消費需求但沒有精力自行挑選商品的用戶,山茶花將全球時尚電商的數據庫同步到自己的數據庫當中,然后通過場景式的內容精選產品推薦給用戶。比如根據度假、約會等場景,設立一些形象去引導用戶,讓用戶在里面可以看到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女性、想表達什么樣的風格。這種場景式推薦購物的想法和SSAM不謀而合。
作為電商最主要的購物方式,搜索欄也卻并未在SSAM平臺上出現,它的缺失并非工程師的粗心大意,而是SSAM有意為之。
在姜捧球看來,移動互聯網時代應該是沖動型購物,而非計劃性購物:“用戶在看內容的過程中,覺得這個東西很酷然后購買,推薦型購物是我們的戰略”。再加上對于用戶需求滿足型銷售,一些成熟的跨境平臺更具優勢,現在進入的SSAM很難建立競爭壁壘。
目前,SSAM訂單分為兩種, 一種是韓國跨境直郵的品牌,SKU數量為700~800個,客單價在千元左右;另一種則為韓國設計中國生產,10款左右的SKU,客單價為百元上下。據姜捧球透露,目前SSAM的日活用戶在萬人左右,每天的訂單量大約為1000單,而國內生產的商品卻占據了其中90%的訂單量,原因其實非常簡單:性價比高。
“SSAM的商品在價格上不具備優勢,要滿288才有包郵政策,消費門檻還是比較高的”。如何可以讓消費者產生第一次消費?必須拉低消費門檻,顯然韓國合作品牌難以走通,自營是姜捧球想到的解決方式。
現在,SSAM自營的品牌主要以日常生活類為主,后續將進一步擴大類目范疇,同時一些具有創意性、故事性的國內品牌將構成SSAM另一塊重要板塊,從而來豐富SSAM的商品結構。姜捧球說“你身邊的韓國朋友”只是SSAM選擇切入市場的一種模式,用內容黏住客戶,用線上線下的生活、旅游等服務打入客戶的日常,當客戶信任度逐漸被培養后,“讓用戶哪怕買一個杯子也能來到SSAM”,這才是他的“野心”。